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field.10jqka.com.cn/20191112/c615123337.shtml"
互聯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是迄今為止對人類文明影響最深遠的科學技術事件之一。在“互聯網+”語境下,教育技術不僅推動了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革新,而且改變了外語教育學科的內涵,促進了學科范式的轉型。 以人為本的教學倫理貫穿始終 互聯網技術的介入使外語教育的學科內涵由傳統的三維上升為四維——語言、課程、技術、人共同構成了外語教育的學科內涵,并在相互作用中建構了外語教育的四維學科生態網絡。 外語既是異域文化的文字符號,也承載著相應的文學、文化和文明;既是外語教師的工作對象,也是工作媒介;既是學生的學習對象,也是學習媒介;既是課程內涵,也是技術的內容,課程和技術只有與學科聯姻,才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外語課程和技術的融合體現在方方面面。線上、線下課程形式的呼應,課前、課中、課后課程階段的銜接,隱形、顯性課程形態的互補,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課程實現方式的普及,都是技術和課程深度融合的產物,這些新興課程的理念和運行方式都昭示著語言教育未來的發展走向和基本圖景。 現代教育技術的功能已經超越了輔助教學、支持學習等工具價值,它將深度作用于外語教育的主體——教師和學生,與外語課程有機融合,改變甚至顛覆教學方法,同時將為人類了解語言、認識語言、學習語言、使用語言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技術成為彌漫在現代外語教育生態中的空氣,改變并影響外語教育的學科內涵和學科范式。 教師和學生在外語教育中既是主體,也是目的;既是起點,也是終點。無論課程如何改革,技術如何革新,以人為本的教學倫理始終無法撼動。相反,技術的進步和革新更加呼喚人的主體意識、能動作用和人文價值。人文情懷、人文取向、人文喚醒是“互聯網+”時代外語教育人文價值的重要內涵和實現方式。 范式轉型涉及多方面 自20世紀60年代托馬斯·庫恩提出范式的概念以來,這一概念被廣泛用于描寫現代科學的發展特征。“互聯網+”語境下,外語教育學科范式在邏輯基礎、師生角色、技術角色、技術倫理、時空范疇等方面都經歷了深刻的轉型。 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期,技術的應用邏輯表現為輔助外語教學與優化學習效果。在語言教育和技術的生態融合時期,技術已經融入課程和教學過程,運用技術實施學科教學的知識——技術教學內容知識(TPACK)已經整合進入外語教育的知識體系,成為外語教師重要的能力素養。學生在技術環境下的學習素養也被納入學生能力素養的范疇。信息技術也深刻改變了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獲取和利用資源的能力以及自我評價的方式,技術應用邏輯從應用輔助變為深度整合。 傳統技術環境下,技術的功能主要在于輔助教學,師生的角色主要表現為技術的使用者。隨著技術與教育的深度整合,技術本身已成為由語言、課程、資源、教法、學生、教師、技術等構成的教學共同體的重要因素。在這一共同體中,學生和教師既應用技術,也被技術塑造和影響,技術不僅輔助和支持師生的教學行為,而且啟迪和培養著他們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素養。 在“互聯網+”時代,技術對語言教育的功能由外在輔助轉變為內在驅動。技術不僅驅動了外語教學中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等課程運行方式的變革,也驅動了課程實現策略的轉型。線上線下課程開發與實施,學習資源利用、開發與共享,作業發布與互評,語言測試與評價,自主學習,教師培訓,情景體驗、互動交流、分享參與、交流互動等都與技術驅動息息相關。 技術在提供強大的工具支持和應用便利的同時,也容易造成技術理性的泛濫及人文精神的流失。自技術問世之日起,技術環境下教育的人文補償就成為煩擾教育學科的倫理困境。“互聯網+”時代,作為技術發明者和使用者的人無疑應該占據主體地位,教師、學生、教育工作者等都應警惕過度技術化帶來的技術理性泛濫,喚醒和激活承載文字、文學、文化和文明價值的外語學科的人文價值,為冰冷的技術時代注入一股溫情的人文氣息。 “互聯網+”語境下,慕課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直接消解了傳統教育觀中現場教學和班級教學兩大形態,使教育時間、空間和受眾都空前開放,也使教育變成了一種可持續消費的開放資源;微課則改變了沿襲多年的課堂教學經典組織方式,使課堂教學碎片化、去現場化;翻轉課堂則更像是傳統課堂教學和技術融合教學的雜合形態,代表了兩種范式之間的一種過渡策略。時間和空間兩大變量的開放,對外語教育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顛覆性的。 后方法將成為“互聯網+”語境下外語教育學科的方法論范式。由于技術對教學時間、空間、受眾、資源等方面的全面重組,方法論范式的變革將成為外語教育學科不可逆轉的趨勢。與以往規范教學流程,優化教學效果等變革訴求不同,“互聯網+”語境下的后方法教學將在“語言—課程—技術—人”四維學科內涵之間尋求平衡和優化組合方案,破解經典方法論的教學范式和操作流程,在“教師賦權”和“學生賦能”雙重理念下,尋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技術應用的深度契合和應用創新。后方法時代的方法將超越方法論時代對方法的規范和應用,消解反方法時代對方法的破解和融合,追求對方法的超越和創新。在方法論嬗變的這一歷程中,技術將成為顯示度最高、貢獻率最大的影響變量之一。 學科互動從交叉走向協同 學科互動與互鑒是現代學科發展的基本特征。外語教育技術學就是語言學、教育學和教育技術學等交叉融合產生的學科形態。在“互聯網+”語境下的外語教育學科譜系中,哲學、語言學、文學、文化學、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學、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學科都會與外語教育學科協同發展。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將會為外語教育學科的發展提供語言哲學觀照和教育倫理指導;語言學、文學、文化學為外語教育學科提供學科知識(CK)支持,使該學科獲得豐滿立體的學科知識內涵;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則提供教育學知識(PK)輸入;教育技術學、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則提供了學科教育技術知識(TPACK)支持。各個學科將在互動、互通、互鑒的基礎上協同發展,共同建構“互聯網+”時代異彩紛呈的學科圖景。 “互聯網+”語境下,技術不僅由學科工具上升為學科內涵,豐富并拓展了外語教育的學科生態網絡,而且與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技術使用者、學科方法論等共同構成了教學共同體,促進外語學科時空的延展和開放以及與相關學科的互鑒與融通,引起學科范式的深刻變革。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關鍵字標籤:瘋英文-2020菲律賓語言學校推薦TOP10
|